制冷剂:路在何方

我国在《蒙特利尔议定书》上承诺2030年实现除维修和特殊用途外完全淘汰HCFC产品的使用。作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HCFC替代技术和实施计划。为履行国家对世界的承诺,环境部正式启动了HCFC淘汰行动,吹响了制冷剂替代革命的号角,国内空调企业如何布局制冷剂替代之战,成为了焦点。
按照制冷剂的相关分类,R11、R12、R13、R14、R113、R114等都是CFCs制冷剂,目前已全部淘汰;R22、R123、R142b等属于HCFCs制冷剂;R134a、R410A、R407C等则属于HFCs制冷剂。目前而言,含氢氯氟烃(HCFC)是全氯氟烃(CFC)的过渡替代品,虽然前者对臭氧层的破坏能力低于后者,但长期和大量使用,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仍不可小觑。之前,很多制冷剂的应用更多考虑ODP(ODP是表示全球变暖潜能值,是描述物质对平流层臭氧破坏能力的一种量值)。现在,还需要考虑GWP(GWP是全球变暖潜能值,用来表示和比较消耗臭氧层物质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力的大小的一种量值。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ODP还是GWP,值越小越好。)
目前中国中央空调市场中运用较为广泛的制冷剂R134a、R410A、R407C等等,虽然运用较为广泛,但终究属于过渡产品。并且根据相关要求,在2025年左右退出市场。纵观本次制冷展,有不少品牌展示了替代产品,诸如R32、R1234ze、R1233zd、R513A这些新制冷剂被运用到全新的产品中。
尽管有新型制冷剂可以替代目前市场中的主流制冷剂,但关于制冷剂的发展和运用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方向问题。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HCFCs 淘汰进程,我国已实现2013年HCFCs和2015年削减10%的目标。虽然政府提出了淘汰进程和时间表,却没有明确给出新制冷剂的具体方向,造成很多品牌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技术,研发新的环保制冷剂。但是否符合今后的相关规定,不得而知。
第二,没有完美的制冷剂。从技术角度出发,目前市场中绝大多数制冷剂均不是纯制冷剂形式,都有多个品种的配方调配而成,因此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R513A,虽然这款制冷剂对于臭氧层的影响为0,但还是属于混合制冷剂,在可燃性方面依旧存在问题。
第三,成本制约。从环保角度而言,很多现有制冷剂在今后都会停用,在全新的技术革新到来之前,很多品牌依然会选择现有制冷剂,主要原因是成本。一方面,通过多年的运用,企业对于现有制冷剂的特性摸索比较清楚,特性应用熟练。另一方面,一旦采用了新的制冷剂,企业在研发、生产、安装、调试、销售等方面的成本将明显提升。中央空调市场整体竞争非常激烈,各大品牌始终在缩减成本。而采用新制冷剂恰恰与这一方针相悖,也势必会造成在项目销售中处于弱势地位。
第四,利益的考量。目前的制冷剂主要由霍尼韦尔、科慕(原杜邦)等公司垄断,核心技术和专利也都由他们把持,此次制冷展亮相的R1234ze、R1233zd均有霍尼韦尔公司出品。虽然现在并没有明确制冷剂的方向,但这些公司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向行业、企业、政府推荐旗下的技术和产品,对制冷剂方向的制定有一定的影响能力。最终实现对于制冷剂技术和市场的垄断,保证品牌自身的利润最大化。
制冷展仅仅是企业展示自己的一面镜子,在节能减排概念愈发深入人心的行业,企业需要更多的付出和担当。就像制冷剂一样,虽然配方会变,但不变的是为机组提供服务和降低环境污染的初心。

相关新闻